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程院)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始终将承担重大项目和破解重大现场难题作为全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锚定世界一流研究院发展目标,着力汇聚自主创新、科技供给、人才强企、品牌提升、机制平台五种“核心”力量,为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提供科技支撑。
自主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引领力
工程院坚持研发中心定位,深化转型升级,聚力攻坚突破,着力提升重大项目攻关能力和原始自主创新能力,勇当油气工程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资料图片)
加速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攻关,打造尖端超前科研高地。工程院紧紧围绕国家和集团公司重大战略需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国内外多学科、跨单位全方位融合,以点线突破带动工程技术全产业链的发展创新。牵头承担8项集团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自适应钻头、超高温井筒工作液新材料等多项技术取得突破和新进展,研制开发出多项重大装备、关键工具、高端工作液、核心软件及配套技术和储备技术,示范引领国内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其中,MGD磁导向钻井技术与工具获2023届“cippe展品创新金奖”。加强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研发体系建设,明确装备自动化、物联化、智能化等13个主体研发方向、复杂结构长水平井及一趟钻技术等九大一体化先进适用技术,超前研发3项未来储备技术和4项颠覆性技术,形成复杂深井超深井钻完井等特色核心技术体系。牵头承担集团公司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专项——“智能钻完井控制理论与关键模型研究”,深化数字化与工程技术融合,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持续提升深井钻完井作业能力,全力支撑集团公司两口万米科探井打成打好,着力实现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装备自主化,提升技术装备的进口替代率。
突出重大工程利器研发,持续引领工程技术发展方向。围绕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老油田复产稳产等油气增储上产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和重要任务,为集团公司提供高质量技术支持与高端技术成果。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实施“由0到1”工程,超前布局并长期稳定支持28项基础前沿与储备技术研究,大力推进新工具、新产品现场试验,系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工程院累计发布集团公司新产品与利器25项,入选中国石油历年十大科技进展11项、获得“cippe展品创新金奖”5项。可溶桥塞系列、钻井参数井下测量系统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实现推广应用。着力培育高质量核心技术发明专利,今年上半年,申报国内发明专利247件、PCT国际专利17件,授权发明专利61件;荣获集团公司2022年度知识产权工作评价优秀单位,在集团公司名列前茅。
科技供给增强高质量发展价值力
工程院牢牢把握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的主基调,坚持把论文写在井场上、写在钻台上、写在集团公司油气勘探开发和提质增效的主战场上,优化形成塔里木、西南、准噶尔、大庆、长庆项目部及中东支持中心“5+1+N”技术支持总体布局,持续为油气业务高质量发展赋能。
高效支撑风险探井“打好”,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工程院着力提升钻完井工程设计审查、现场跟踪分析、特色技术应用、重大事故复杂处理等一体化支持能力。今年上半年,开展风险探井跟踪支持40余口,开展精细控压钻井、复杂井段固井、耐高温酸压等现场技术服务12口井。工程院助力重点风险探井获得重大油气发现;在川渝地区4口风险探井开展微扩眼、固井技术服务等支持,平均固井质量合格率超95%。
持续保障超深地层“打快”,重点地区实现提速提效。积极推广应用成熟特色技术,全力保障集团公司重点地区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其中,非平面齿PDC钻头助力塔里木油田打成亚洲最深水平井——果勒3C井,完钻井深9396米,同比相邻区块平均机速提高48.7%;膨胀管井筒重构技术为新疆油田MaHW6274井老井复产重新建立井筒条件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实现了该技术“由0到1”的突破,形成重复压裂技术的先导示范;降密度欠平衡钻井技术持续助力川渝页岩气安全快速钻井,多口井造斜及水平段一趟钻进尺突破1500米,为提高单井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大庆油田公司共同组建“复杂老井大修治理技术研究中心”,已完成老井压舱石工程5口井钻井设计方案以及高146-383井、高154-464井连续管径向水平井施工,为老井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助力万米深井“打稳”,挺进超深层保障能源安全。全过程深度参与深地塔科1井、深地川科1井两口万米深井钻进。联合油气田、钻探公司及相关研究单位成立工作专班,高质量完成万米科探工程可研报告及钻井工程方案编制,选派技术专家驻井指导,为万米深井打成打好打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深地塔科1井设计井深1.1万米,温度近220℃。目前,工程院正对其开展抗超高温高性能水基钻井液、1.2万米顶驱及FKWDQ1120-12型液压防喷器控制装置现场应用支持,做好精细控压钻井、非平面齿PDC钻头、超高温固井及完井测试等技术储备,确保实现科学探索和油气发现双重目标。
人才强企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工程院以“人才强企工程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实施人才强企工程,聚焦“高精尖缺”,统筹“生聚理用”,着力集聚和培育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优化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两级本部精简高效,发挥5个靠前支持项目部作用,强化“三新”业务布局,成立新能源工程研究中心,探索实施以完全项目制为过渡的大部制管理,着力提升研发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整体合力。
着重内培外引,打造科技中坚力量。高质量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平均年龄,持续完善专业结构,做强增量、提质赋能;推动T序列改革、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专项人才工程,人才队伍创新动力活力显著提升,涌现出集团公司杰出成就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着力制定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休斯敦中心、迪拜研究院,搭建“两地”交流机制,下好快速拉近和赶超国际同行“先手棋”。
提升干部本领,着力培养“预备队”。目前,工程院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下降了2.4岁,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占比增加;动态建立各层级后备干部库,依托青马工程、挂职锻炼等方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综合人才资源。
完善配套体系,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提升“引才引智”工作效能,加快基础科学难题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工程化,成功获批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依托油气井工程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工程师学院和休斯敦中心,建立国内外人才培养储备平台;出台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薪酬激励四项机制,全方位护航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实质推进完全项目制管理,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四跨”创新团队;奖励表彰优秀科技人才,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品牌提升增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
工程院聚焦市场需求,以品牌创效、价值提升为目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成熟产品市场推广力度,着力打造核心技术品牌,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核心优势。
深化产业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打造北石公司、江汉机械研究所两大机电类产业化基地,西安康布尔公司油化剂产业化基地和信息中心高端软件与技术咨询平台,设立两个“资金池”,加快成果转化进程,高端优势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目前,4个产品进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49个产品获评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2项成果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
着力打造拳头产品,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应用。通过持续攻关和多年积淀,工程院自主形成了26项成熟特色技术。其中,4项国际领先,8项国际先进、部分领先。形成了顶驱装备及配套技术、PCDS系列精细控压钻完井装备、自动化固井技术与装备、磁导向技术等“明星”产品和技术,充分满足了用户需求,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化合作交流,扩大品牌推广市场。工程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战略合作洽谈,与30余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拓展对外合作领域。组织和参加国内外知名展览展会、国际学术研讨会、重要成果发布会等,推广技术和产品,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注重商标管理,加速推进品牌有形化。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商标注册与维护及日常管理工作,增强品牌产品市场开拓能力和创效能力。构建了以“BPM”“JMRI”“SilverArrow”“AnyDrill”“AnyCem”为标志的一批产业品牌,提升“CPET”的产业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提升质量和服务,树立品牌信誉口碑。工程院健全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工程院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打造靠前服务“4S店”,建立健全全时服务体系,贴近市场,推行售前、售中、售后的“4S店”全方位服务方式,提高现场技术支持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
机制平台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力
以构建现代科技型企业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工程院突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强数字化技术与钻完井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筑牢根基。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强化制度建设,建院以来,累计发布了160项规章制度,形成“两个层级、五个类别”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创新为路径,持续优化治理体系建设。以改革三年行动为统领,以四项机制建设为核心,系统推进五个方面63项关键举措,深度激发全院干部员工的创新创效动力活力。工程院北石公司纵深推进“科改行动”,中层管理岗位全部实行公开竞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全面实现“分类+精准”绩效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创收21.5亿元,在“科改行动”2022年度专项考核中被国资委办公厅评为“标杆”单位。
升级布局国家研发平台,发挥高端实验平台引领作用。“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评估,并更名为“油气钻完井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主体的龙头地位更加凸显;牵头建设的“国家能源油气井工程智能化研发中心”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特种实验室建设方案获集团公司批复,并启动设计,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基础更加牢固;建成国际先进研发平台——休斯敦非常规一体化实验室;“磁导向模拟实验室和岩石力学实验室”获得CNAS认证认可,开发实验室智慧管理系统,有力提升了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打造企业成长“新引擎”。着力发挥工程技术数智“种子队”作用,承担集团公司EISC建设,地质工程一体化新模式落地见效,开启了工程技术安全管控、技术支持、生产运营、数据共享的革命性转变。成立井筒工程数据中心,构建工程技术领域数据资源目录,完成数据治理体系规划总体框架设计,开展DCMM贯标评估,初步建成数据治理体系,释放数据要素潜力。全面推动数字场景应用新突破,AnyCem系统实现固井全过程数据管理,获2021届“cippe展品创新金奖”;自主打造的钻完井工程设计与优化决策一体化软件SmartDrilling1.0取得软件产品证书,并成功应用了120台(套);钻井多目标优化软件iDAS大幅度提高钻头破岩效率,在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复杂深井等领域被规模应用,获得沙特阿美认可。(郭凯杰刘裕双田毅陶红梅郭蕾房平亮联合采访)
代表性核心技术产品
MGD磁导向钻井技术与工具
工程院研制出远距离穿针工具、SAGD双水平井磁导向工具、管道穿越磁导向工具3个系列有源磁导向工具,在重大项目中推广了357井次,实现复杂结构井钻井从“猜着打”到“盯着打”的重大转变;研制出救援井无源磁导向工具,实现了该技术“从0到1”的重大突破,解决了储气库和环保治理老井封堵领域以及救援井钻井轨迹测控难题,达到国际先进、部分领先水平;荣获2023届“cippe展品创新金奖”。
顶驱装备及配套技术
工程院研发的北石1.2万米钻机顶驱应用于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工程院研制出载荷85至1000吨、额定功率100至900千瓦的全系列钻井、修井顶驱,可满足2000至1.2万米陆地和海洋全系列钻机需求,已出厂1000余台(套);形成耐高压大扭矩页岩气版顶驱以及扭摆减阻、软扭矩、顶驱下套管等配套技术,大幅提升了顶驱附加价值和应用范围。
抗高温钻井液
工程院自主研发了抗温240℃以上的乳化剂,并以此为核心配套处理剂,研发了抗温240℃以上的油基钻井液技术,较现有油基钻井液技术抗温能力提高20℃以上,最高密度达2.6克/立方厘米,抗盐水侵能力达45%,确保油基钻井液在超高温条件下长时间保持良好的乳液稳定、流变稳定、低滤失量,保障深地川科1井安全高效钻进。
膨胀管裸眼封堵技术
工程院研制出系列化高性能膨胀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性能膨胀管胀后钢级达到国际最先进公司的同等技术水平,在川渝、新疆、华北、乍得Ronier油田等国内外10余个油田和地区推广应用,创造了膨胀管作业管径最大299毫米、单次施工最长838米、下入最深6080米、施工井斜最大83度等多项作业纪录,完成国内首次千米级水平井膨胀管井筒重构施工,引领我国膨胀管技术的发展。(耿莉房平亮整理)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直播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